隨著技術的發展,吉他拾音器系統樣式越來越多元化,到了樂器行往往令人眼花撩亂,什麼是主動被動(Active vs. Passive),什麼又是雙系統呢?希望吉他好朋友的這篇介紹能夠解決大家的疑惑。
首先我們必須知道,拾音器大致分為四種類型。
顧名思義安裝在吉他的響孔上,收音原理與電吉他拾音器類似,有六根磁柱對應六條弦,像一顆電磁鐵,聲音特性來自於拾音器廠牌本身,與安裝的吉他本身較無關係,收音範圍比較小一點,聲音特性上來說,通常比同價位的其他款拾音器來的大聲一些,厚度也夠,但缺點是高頻會多一些稍微尖銳,在安裝上非常簡單使用兩組墊片在響孔夾住兩端,某些低階型號更是直接將訊號線外露,纏繞在吉他尾釘上,省去鑽Jack孔的麻煩呢,但缺點是由於拾音器夾住了面板,並擋住了一部分的音孔,吉他的共鳴多少會受到影響,但如果有多把吉他想共用拾音器,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使用棒狀或長條狀的感應器,安裝在吉他的下弦枕下方,有著幾乎不會feedback的優點(在某些場地表演時音波疊加造成的轟聲),聲音較不容易被其他樂器蓋掉,適合樂團演出的狀況使用,外觀上也沒什麼改變。安裝時由於感應器本身的厚度的關係,會讓下弦枕變高,因此要需磨下弦枕,如果沒有打磨平整的話,六條弦的收音會不均勻,安裝難度比較高,許多人會覺得下弦枕的拾音器聲音比較「電」,那是因為下弦枕的拾音器聲音相較之下比較乾扁,高階的手工拾音器則較無此問題。
使用小型的麥克風安裝在吉他內部直接收音,在環境安靜無干擾的情況下可以得到蠻自然的效果,如果嘴巴對著吉他響孔說話會發現聲音也送出去了,畢竟因為是麥克風的緣故,因此常常無法預期現場表演會收到什麼外部而來的聲音,而大場地的feedback問題也常讓表演者頭疼,因此使用這類拾音器的吉他手,有時會搭配音孔蓋將響孔蓋住,確保麥克風只收到吉他內部的聲響。雖說麥克風型拾音器有一好沒兩好,但在與其他類型的拾音器混搭使用時往往可以調出令人滿意的效果。
近年來風行的拾音器之一,隨著木吉他演奏曲玩家的成長,對音色也越來越要求的狀況下,大多數吉他手還是偏好自然的麥克風音色,卻又想避免feedback問題,那麼吸盤拾音器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吸盤(或貼片)在聲音上較接近麥克風得到的效果,但因為依附在吉他的面板上感應震動,因此能有效減少feedback的問題,表現上較無麥克風的空間感,但如果使用多片吸盤的系統,則能加強聲音立體感,並且還能收到許多不同位置敲擊的聲音,缺點是大多的吸盤式拾音器是被動式,若無搭配前級會覺得訊號和音量太小,若能在表演時自備DI或前級則可有效改善此問題。
不論是上述的哪一款拾音器都有分為主動式(Active)與被動式(Passive),主動式拾音器透過電池供電來驅動收音,因此訊號往往比被動式拾音器強,也就是一般聽到人說的「出力大」,通常對聲響變化的敏銳度也高,缺點是價位比較貴,另外必須多安裝一顆電池和訊號處理器在吉他裡,有時沒黏好常常會聽到「叩」一聲,電池盒在吉他內部滾動,有些牌子的拾音器會針對同個型號推出被動與主動款,讓琴友針對預算去選擇,被動式拾音器由於少了電池及訊號處理器,重量上較輕,特別經過設計調整的訊號線非常纖細,安裝後吉他基本上感覺不出什麼重量變化,而不使用電力驅動的緣故,也省去了演出要換電池的困擾,不過為了加強訊號放大,建議要準備一顆前級或DI搭配使用。
L.R.Baggs 的響孔拾音器曾推出同款主動與被動的型號。
組合使用兩種不同的感應器,實際的搭配上通常會是響孔/下弦枕 擇一搭配 麥克風/吸盤 ,如此一來,響孔與下弦枕顆粒分明的特性,混和在麥克風或吸盤自然的聲響下,可以調出令人滿意的效果。由於雙拾音系統通常還會搭配一個小型訊號處理器及控制器,價格會較昂貴,一般常見出現在高階的型號上,但近年來也有一些廠牌開始推出平價的雙拾音系統,至於聲音的話只能說一分錢一分貨囉。
也是相對少見的類型之一,有著與響孔麥克風一樣簡易安裝的特性,又有著吸盤式感應不易feedback的優點,然而價格往往偏高,由於很少廠商生產此類拾音器的關係,不少吉他手也會分別購買響孔拾音器與吸盤自行焊接,也能玩出許多不同組合,但自己焊接的缺點就是少了控制器,在調整混音比例上稍微麻煩一些,因此另外也有人選擇安裝「雙拾音器」而非雙拾音系統。
響孔與吸盤拾音器安裝示意圖
使用了下弦枕與麥克風的組合,可以在圖中看到左方的控制器,兩顆旋鈕分別可以調整音量或是兩種拾音器的混和比例,控制器的上方則有一顆微型麥克風會對著響孔收音,中間紅色鐵盒內建了簡單的前級,並可以調整Bass與Treble(低頻與高頻)的音量,圖片中鐵盒下方的白線便是下弦枕的感應條,拉出來後延伸至吉他下弦枕安裝。
另一種版本的下弦枕/麥克風拾音器,麥克風另外拉出來改以放置在弦枕正下方收音
吉他內部安裝圖解
使用吸盤與下弦枕的組合,市面上少見一些,空間感上不若搭配麥克風的雙拾音系統,但大幅避免了收音造成feedback的狀況,圖片中的下弦枕屬於硬式感應條,在安裝時無法從內部穿出,必須在正確的位置鑽孔後埋入,再另外焊接到處理器上。除了下弦枕需鑽孔還有調整弦枕高度外,吸盤也須要慎選位置貼上才能有最好的效果,可以說是安裝難度相當高的一種拾音器。
最常見的雙拾音系統之一,價位帶分布差異也大,調整音量或混音比例時從響孔上直接調控,延伸出來的麥克風也依各家廠牌分為固定型的麥克風或是可彎曲的軟管麥克風,安裝上與基本的響孔拾音器無太大差異,也是簡易安裝的類型,基本上不太對吉他另做更動,為了日後可以方便更換其他款拾音器的緣故,因此不少玩家選購第一顆雙系統時大多會選擇響孔麥克風的系統。
由於市面上的雙系統拾音器並不一定能滿足所有玩家的需求,因此也有人選擇一次安裝兩款拾音器,兩組訊號輸出(或是使用Y cable),再把訊號輸入雙軌前級裡微調,如此一來兩種拾音器不同的頻率波段皆可以做不同程度的調整,音色操控上可以非常精準,但缺點就是需要在吉他的底部挖兩個jack孔或是使用立體聲的Jack 再以Y cable分離訊號。而雙軌的前級和兩組拾音器購買下來所費不貲,通常專業的吉他手或音色要求的發燒有才會有此需求。
吉他好朋友為琴友安裝的Taylor414CE 和Dazzo吸盤拾音器
安裝完成圖,可見到底部有兩組Jack孔
Y cable 左邊是立體聲接頭,可看到有兩道黑線,代表兩組訊號輸入,右側轉為兩條訊號線,接頭只剩一道黑線,為單聲道輸出
雙軌前級,除了提供Phantom power 供電以外,也獨立調整兩組訊號,目前市面上有部分前級雖是兩組訊號輸入,卻只有一組調整開關,就無法獨立調整
拾音器除了收音方式不同外,還分為一般的控制器與側版上的套裝EQ (Onbaord),一般的控制器常見為單純的弦鈕供調整使用,而Onboard就很多種功能了,常見的有EQ調整、方便直接更換的電池盒、音量、調音器等,缺點是必須在吉他的側邊挖一個大洞,由於Onboad system可說是一碗多吃,因此常常在初階的插電吉他上看到,但高階的吉他我們不太推薦使用Onboard的拾音器,一來萬一之後更換的拾音器非Onbaord會留下缺口,二來在側版挖洞多少也會對吉他共鳴產生影響,因此高階吉他的主流拾音器還是會使用傳統的Controller搭配前級使用。
常見的內置Controller
附帶檢查電池電量的Controller
Onbaord上的EQ組
類似Onboard概念的Controller但只需要鑽幾個小洞,不需要挖方形的槽
雖說各種拾音器皆有先天上的優劣,但建議在選擇時還是以音色先做優先考量,而各種類型的拾音器由於做工品質的差異,即使下弦枕或響孔也有可能非常好聽自然(但是是模擬出來的),麥克風或吸盤雖然是收音也可能聲音很糊,反之也有顆粒清楚的麥克風或吸盤貼片,一分錢一分貨,只要能安裝到自己預算內滿意的拾音器,符合演出需求即可。